我老家在韩城市西边的巍山脚下,距司马迁后裔聚居的徐村不足两公里。记得孩童时代,老师时常给我们讲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经典故事,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知晓,司马迁是韩城历史文化名城的脊梁和支撑,他留给我们后辈不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文化瑰宝,更是一种激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魂魄。
2002年,因年龄原因我离开了行政岗位,遂萌生为家乡文化事业做点事的想法。
2005年, 我受命承办韩城市《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中华名人名家书画展》。书画展结束后,政府领导要我以民间形式筹建史记博物馆,我不便推辞,于同年11月,经省文物局核准、民政厅登记,成立了陕西第一家司马迁与《史记》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韩城首家民办公益性博物馆。
司马迁史记博物馆成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好事!一定要干好。”就连日本《史记》研究学者吉冈和夫得知后,也打电话给我说:“你在是为一位伟大的人、干一件伟大的事。”面对这么多热心人士的关注以及各方的期望,我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馆舍筹建工作之中。
俗话说“好事多磨”。项目运作之初,一些意想不到的纷挠接踵而来,我始料不及、手足无措。意外的折磨使我身心疲惫,终日魂牵梦绕,“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当我频临崩溃时,许多好心人替我出谋划策、为我襄助排忧。那时节,既便是一句温馨的问候,也能给我信心、给我力量。
综合釆纳多方建议和意见,我及时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藏品的收集与利用上。为了凑措藏品征集费用,我先后承担《陕西党风廉政建设巡礼》的文字编辑工作,以及《陕西廉政文化书画展》《陕西党风廉政建设成果展》《走进秦岭——生态环境书画展》《畅想绿色文明生态环境展》等文案策化工作。其间,也接识了众多有识之士,为博物馆赢得良好的社会资源。不少朋友知道我在办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纷纷尽己所能,支持我、帮助我。《韩城日报》《渭南政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陆续刊登了宣传介绍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的文章。西安的社会组织三秦文化研究会、司马迁研究会召开年会时,邀请我在会上介绍史记博物馆的宗旨和发展情况。为了拓展《史记》文化交流与传播,我还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和陕西西安等地举办了八场次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时与《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司马迁史记学会》和渭南师院文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史记博物馆的创建工作逐渐走出困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顺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藏品征集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馆藏品已接近700件/套。其中包括清·康熙四十年《史记》武英殿本、乾隆五十二年《史记志疑》原刻本、同治十一年《史记》金陵书局刊本,和从日本征集的《史记评林》《增订史记评林》《校字史记评林》及《史记觹》《标注史记读本》等刊本。馆藏《史记》善本之多、在国内博物馆(读书馆)罕见。《史记名言书法》300多幅,囊括全国书协顾问、主席、理事和各省市书协主席、副主席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国华裔、外裔书法家之多、在收藏界是绝无仅有的。还有《史记》故事绘画和方志文化图书。
二是藏品展示与利用步入正轨。2008年,我提供自己多年居住的一处房舍作为馆舍,陈列部分藏品,免费向社会开放。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陈列展览逐步规范。2016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前,在韩城举办庆祝司马迁史记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活动,省内十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赢得各界广泛赞誉。目前,馆内设有《司马迁与史记》主题展,《史记故事绘画展》《史记名言书法展》等专题展。年接待参观在5000人次左右。还注册登记《史记》商标,《鲤鱼跃龙门》标识,设立信息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三是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意双赢发展。为筹措维续运行的经费,我立足馆藏资源,认真探索“以文养文”的发展之路。编辑出版了《韩城文化系列丛书·毓秀龙门》,稽校出版了《清·韩城县志》,先后荣获“司马迁文化奖·特别贡献奖”、“司马迁文化奖·一等奖”。还创意复原“春秋·韩城鼎”,编辑整理《史记箴言妙语》《史记成语故事》《史记绘画故事》等。撰写了《时空交汇的标高》《文雄四海仰龙门》《史记版本知多少》《康乐和顺韩城鼎》《福贵平安梁山鋗》等学术文章,在报刊陆续发表。《康乐和顺韩城鼎》一文还获渭南市“兰台宝藏”征文二等奖。
四是博物馆工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01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综合评估为合格等次。2016年被韩城市授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史记》珍品档案馆。2017年被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确定为教学基地。2016年陕西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代表专程参观该馆。2017年,陕西中青年干部研讨班部分学员也慕名赶来参观。这几年,陆续有游客从司马祠一路追寻而来,参观后频频称赞:“这是一批珍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
感谢上苍给我一个温馨的家,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博物馆事业。我老伴从不过问我的工作,只是默默地为我打理好衣食。在她的支持下,我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劳务所得全部投入博物馆的运行与发展。而我的儿子和女儿住的房子至今还在按揭贷款。他们对我却从无怨言,只是说:“你爱干就干吧,只是别累坏了身子。”2005年,我办结“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史记》名言书法展”后不久就住进医院,女儿在手术书上签字后为我宽心。我却忍不住向女儿交代后事。告诉她所征集的书画作品存放地点,和我的债务手续。女儿耐心听完后把我推进手术室,在特护室整整守候了一整天。2012年,承办《陕西省党风廉政建设成果》,临展前半个月,我每天工作在15个小时以上,吃住在办公室。2017年,我为了能拿到3万元的劳务费,承担了一份策划方案的撰写工作。连日劳累使我的肝病复发。住院期间,儿子听到我叨叨不休的谈及博物馆的事,就背着我注册了《逸文史记》微信公众号,把我撰写的《史记》故事初稿整理编辑,连续刊发。他还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写了好多篇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办好史记博物馆,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体现。我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关爱关心,没有大家的理解支持,就没有史记博物馆的今天。
馆长致辞
我老家在韩城市西边的巍山脚下,距司马迁后裔聚居的徐村不足两公里。记得孩童时代,老师时常给我们讲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中的经典故事,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知晓,司马迁是韩城历史文化名城的脊梁和支撑,他留给我们后辈不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文化瑰宝,更是一种激励昂扬奋进的精神魂魄。
2002年,因年龄原因我离开了行政岗位,遂萌生为家乡文化事业做点事的想法。
2005年, 我受命承办韩城市《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中华名人名家书画展》。书画展结束后,政府领导要我以民间形式筹建史记博物馆,我不便推辞,于同年11月,经省文物局核准、民政厅登记,成立了陕西第一家司马迁与《史记》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韩城首家民办公益性博物馆。
司马迁史记博物馆成立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好事!一定要干好。”就连日本《史记》研究学者吉冈和夫得知后,也打电话给我说:“你在是为一位伟大的人、干一件伟大的事。”面对这么多热心人士的关注以及各方的期望,我只有一门心思扑在馆舍筹建工作之中。
俗话说“好事多磨”。项目运作之初,一些意想不到的纷挠接踵而来,我始料不及、手足无措。意外的折磨使我身心疲惫,终日魂牵梦绕,“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当我频临崩溃时,许多好心人替我出谋划策、为我襄助排忧。那时节,既便是一句温馨的问候,也能给我信心、给我力量。
综合釆纳多方建议和意见,我及时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藏品的收集与利用上。为了凑措藏品征集费用,我先后承担《陕西党风廉政建设巡礼》的文字编辑工作,以及《陕西廉政文化书画展》《陕西党风廉政建设成果展》《走进秦岭——生态环境书画展》《畅想绿色文明生态环境展》等文案策化工作。其间,也接识了众多有识之士,为博物馆赢得良好的社会资源。不少朋友知道我在办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纷纷尽己所能,支持我、帮助我。《韩城日报》《渭南政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陆续刊登了宣传介绍司马迁史记博物馆的文章。西安的社会组织三秦文化研究会、司马迁研究会召开年会时,邀请我在会上介绍史记博物馆的宗旨和发展情况。为了拓展《史记》文化交流与传播,我还先后在日本名古屋和陕西西安等地举办了八场次大型宣传推介活动。同时与《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司马迁史记学会》和渭南师院文学院、西北大学博物馆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史记博物馆的创建工作逐渐走出困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顺畅,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藏品征集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馆藏品已接近700件/套。其中包括清·康熙四十年《史记》武英殿本、乾隆五十二年《史记志疑》原刻本、同治十一年《史记》金陵书局刊本,和从日本征集的《史记评林》《增订史记评林》《校字史记评林》及《史记觹》《标注史记读本》等刊本。馆藏《史记》善本之多、在国内博物馆(读书馆)罕见。《史记名言书法》300多幅,囊括全国书协顾问、主席、理事和各省市书协主席、副主席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国华裔、外裔书法家之多、在收藏界是绝无仅有的。还有《史记》故事绘画和方志文化图书。
二是藏品展示与利用步入正轨。2008年,我提供自己多年居住的一处房舍作为馆舍,陈列部分藏品,免费向社会开放。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陈列展览逐步规范。2016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前,在韩城举办庆祝司马迁史记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活动,省内十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赢得各界广泛赞誉。目前,馆内设有《司马迁与史记》主题展,《史记故事绘画展》《史记名言书法展》等专题展。年接待参观在5000人次左右。还注册登记《史记》商标,《鲤鱼跃龙门》标识,设立信息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
三是学术研究与文化创意双赢发展。为筹措维续运行的经费,我立足馆藏资源,认真探索“以文养文”的发展之路。编辑出版了《韩城文化系列丛书·毓秀龙门》,稽校出版了《清·韩城县志》,先后荣获“司马迁文化奖·特别贡献奖”、“司马迁文化奖·一等奖”。还创意复原“春秋·韩城鼎”,编辑整理《史记箴言妙语》《史记成语故事》《史记绘画故事》等。撰写了《时空交汇的标高》《文雄四海仰龙门》《史记版本知多少》《康乐和顺韩城鼎》《福贵平安梁山鋗》等学术文章,在报刊陆续发表。《康乐和顺韩城鼎》一文还获渭南市“兰台宝藏”征文二等奖。
四是博物馆工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01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综合评估为合格等次。2016年被韩城市授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史记》珍品档案馆。2017年被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确定为教学基地。2016年陕西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代表专程参观该馆。2017年,陕西中青年干部研讨班部分学员也慕名赶来参观。这几年,陆续有游客从司马祠一路追寻而来,参观后频频称赞:“这是一批珍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
感谢上苍给我一个温馨的家,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博物馆事业。我老伴从不过问我的工作,只是默默地为我打理好衣食。在她的支持下,我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劳务所得全部投入博物馆的运行与发展。而我的儿子和女儿住的房子至今还在按揭贷款。他们对我却从无怨言,只是说:“你爱干就干吧,只是别累坏了身子。”2005年,我办结“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史记》名言书法展”后不久就住进医院,女儿在手术书上签字后为我宽心。我却忍不住向女儿交代后事。告诉她所征集的书画作品存放地点,和我的债务手续。女儿耐心听完后把我推进手术室,在特护室整整守候了一整天。2012年,承办《陕西省党风廉政建设成果》,临展前半个月,我每天工作在15个小时以上,吃住在办公室。2017年,我为了能拿到3万元的劳务费,承担了一份策划方案的撰写工作。连日劳累使我的肝病复发。住院期间,儿子听到我叨叨不休的谈及博物馆的事,就背着我注册了《逸文史记》微信公众号,把我撰写的《史记》故事初稿整理编辑,连续刊发。他还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写了好多篇深受读者欢迎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办好史记博物馆,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体现。我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关爱关心,没有大家的理解支持,就没有史记博物馆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