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

#

鱼跃龙门

#

微信图片_20190819160130.png

鲤鱼跃龙门


“鲤鱼跳龙门”神话传说典出处在韩城市域之龙门。

《三秦记》,“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桂枝高折步蟾宫,立业成名鱼化龙”。古人将会试及第、金榜题名称曰“登龙门”。

“鲤鱼跃龙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奇葩,古往今来,备受尊崇,旨在晓谕“逆境不辍,奋发有为”的精神魂魄。



龙门有灵秀


“龙门”在韩城市域东北隅。

“龙门”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黄河龙门大峡谷,势如斧劈,对峙如门,唯神龙可越,古为“顶礼拜膜”之地,有鲤鱼跳龙门传说在籍。最早见于《三秦记》,“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韩城又是天文“魁星”之域。《春秋文曜钩》谓:“华岐以北,龙门积石,西至三危之野,雍州也,属魁星。”清乾隆《韩城县志》云:“少梁龙门,据山河之要,危秦扼晋,古惟奥区。星云所系,韩城属魁星。”

韩城得天独厚,士风醇茂。上有魁星霞光祥瑞,下游鱼跃龙门精神激励。两千年前,诞生一代史圣司马迁,使韩城成为文人仰慕之地。既往也,西晋汉阳太守殷济辞官移居韩城讲述《史记》,隋末大儒王通寓居韩城设帐授业,明代薛宋时韩城学子张昪官居参知政事、枢密使,明代之薛国观、清代之王杰官居宰相。

韩城“龙门”以其瑰丽的景色和险要的地势被人们称为胜地。龙门两岸绝壁陡峭、壁立如削,黄河从两山中直下千仞,咆哮而出,惊涛急浪,汹涌迭起,其状如龙闯关,摄人心魄,正如诗人李白所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翘首西望,顿使人有“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的感觉。到龙门胜地游览,不仅欣赏自然景观,尤其应对人文景观感怀深思。明人顾炎武有“龙门”诗“恒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一大禹,万里下昆仑”。

“禹凿龙门”、“鱼跃龙门”,不仅留下千古奇迹,而且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

韩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解状盛区,名贤辈出。适逢当今盛世,政通人和,物资与精神文明同步迈进。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的大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韩城的子民不仅在传承着先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在创造着更加灿烂文明。面貌日新月异,处处溢光流采。

 “龙门”——“司马迁”。韩城走向世界引以为荣的“名片”。



鲤鱼跳龙门

 

版本一:

东海里的大群金背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它们鱼类当中能够跃上龙门者去管护龙门,都跃跃欲试。它们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向龙门游来。

灰眼鲤鱼被河水中的泥沙冲得透不过气来,就拐过头,顺流游回去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长蛇阵,迎风顶浪,日夜不停地逆水而上,终于到了龙门山下。它们把头仰出水面,仰望龙门胜景,两边高山流云,陡崖千丈,黄河水滔滔滚滚,巨旋相连。石山上刻有昂头的一条飞龙,河水翻浪,小珠可飞溅到龙头之上,构成了奇异的洞天。鲤鱼们看到龙门胜景,心旷神怡,便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高兴地说:“鱼龙本是同种,凡是能跃上龙门的,便可变成龙,并且来管理龙门。”

众鲤鱼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全身之力向龙门跃起,谁知跃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落下来,又摔在水面上。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练摆尾之功,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跳七七四十九丈,但要跳过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呢。禹王见众鲤鱼肯苦练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I”金背鲤鱼听了,若有所悟,就对众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这不是启发我们要同心合力吗?咱们各跳各的,怕永远也跳不上去。”众鱼说:“你说的对,我们永远跳不上去,也就永远没有变龙的希望了!你是不是为我们想个好办法,让我们跃过龙门。”

那个金背鲤鱼为难地说;“我倒想了一个办法,叫‘垫背法’,即第一条鱼跃上去,第二条随着跃上去,落在第一条鱼背上,稍喘口气,再向上跃,这样互相垫背,也许能跃上龙门。”

言罢,它自告奋勇,愿作第一个垫背鱼,它跃上去,就是原先苦练出来的四十九丈高,第二条鱼跃上去落在它的背上,稍作休息,再一跃,又跃了四十九丈高,这样再差两丈高就跃上龙门了。大禹看见,暗暗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鱼借风力,便跃上了龙门。

这一办法,众鲤鱼看得清楚,便依法飞跃,一条条鲤鱼都跃上了龙门。最后只剩下那条垫背鱼了,它寻思,我没有垫背的,只有凭借激流试一试了,若再跃不上去,我再苦练七七四十九天,就一定能够跃上龙门。

它在水中游来游去,等待机会。忽然一股激流,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激溅起40多丈高的大浪,那条金背鲤鱼就借助那股激流,腾空而起,它又猛然用尾狠击浪花,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眨眼便轻轻飘落下来。禹王一见,惊叹不已,随即在它头上点了一点红。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竟变成一条黄金龙,禹王就命它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凡“童生”进仕,都说是鱼跳龙门。还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现在,黄河渔夫每捕到头顶带红的鲤鱼,不论大小,都立即放回河中,因为它是要成龙的。

                                (卫耀祖 史 鉴整理)



鲤鱼跳龙门


版本二:

大禹治水凿开了龙门,两岸万山逶迤,如群龙起舞;悬崖峭壁千仞,相对如门。大河冲门而出,激流奔湍,涛奔浪骇,“惟神龙可越”,就把此地命名为“龙门”。天帝见此地气势雄浑,鲤鱼争跃,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宣布四海鲤鱼凡能跃上龙门者,将点化为龙,腾飞九天。

消息传开后,天下鲤鱼无不为之振奋,都想伺机一展身手,跃上龙门。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大河上下,冰消雪溶,桃花春浪,一泻千里。大江大海里的鲤鱼,纷纷挤进黄河,逆流而上,它们不辞劳苦地搏击激流,穿越巨浪,日夜兼程,游向龙门。

有的鲤鱼,一到三门峡,就被三门的激流吓怕了,看看那“神门”,摇摇头,还不如进“人门”;再看看那“人门”,又摇摇头,还不如进“鬼门”;再看看那“鬼门”,哎呀,水更急,又不如“人门”和“神门”。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跃,却被浪涛打入深水,泥沙迷住了眼睛,填满了鳃嘴,迷迷糊糊地冲向下游。见此情景,有的连一下也没敢跳,便扭身而逃,更别说跃“龙门”了。

但也有勇往直前者。经过一番奋力拼搏,有数千条鲤鱼终于穿越三门峡,来到龙门山下。但见:龙门巍巍,层峦危峰横出天汉,悬崖峭壁立千仞;大河滔滔,湍澜惊波如山如沸,三级迭浪势若奔雷;云烟袅袅,苍松翠柏参天而起, 禹殿楼阁竞相辉耀。龙门胜景,更加激起群鱼跃上的勇气和信心。

鲤鱼跃龙门,就是逆流跃上龙门山峡的惊涛骇浪,而龙门大河浪涛最凶险者,莫过于龙门的三级迭浪。

黄河出石门峡后,直扑南弯峭壁而下。过梯子崖后,连遭河西直入河心的三道山峰的拦截,激起怒涛千丈,声若狮吼,自上而下形成了三级迭浪。这三迭浪,在山峡冲撞激荡,势若奔雷,人称“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

鱼儿们齐集禹岛南端秤砣口,这儿面临第三级迭浪,是飞跃龙门的起跳点。迎面波涛翻滚,大浪如山,水雾喷风,势撼山岳,群鱼为之一振,争相跳跃。结果不是被大浪拍打下来,就是被偌大的涡流旋入深水底部,有的还被巨浪甩到峭岩,身负重伤。

一次次的跳跃,一次次的失败,但是它们毫不灰心气馁,而是变得更加坚强聪明起来。他们聚在一起商讨对策。有的说,要上去首先要鼓腮运气;有的说要跃得高,就要用力摆尾,拍打水面;有的说要跃上去,不能盲目蛮跳乱跳,须借风力水势巧妙用力,从浪尖上往浪尖上跳。有的说要跃上三级浪,还得大伙相互协作,帮衬垫背才行……它们约定,先练本领,再跃龙门。从此它们日夜加紧苦练,鼓腮运气,摆尾拍浪,跳跃飞窜,依托垫背,个个都练出一身本事。原来一次只能跃出水面三尺高,现在可跳起一丈八尺高,还能在空中向前飞窜三丈开外;原来只能跃上两三重浪花,现在可一口气由低到高跃上九重大浪。

和风荡漾,阳光融融,春天又来到了。鱼儿们鼓足勇气,决定向三迭浪再次发出冲击。 但见它们一个个憋足了气力,噼噼啪啪地击打着水面,嗖嗖嗖地飞身腾空而起,如道道金色流星,飞向浪尖。一跳落下,二跳又起;跃上一重浪,又窜上更高的一重。绕过旋涡,越过暗礁,趁着向上游翻卷的大浪,一跃再跃。经过一番顽强拼搏,大多数鲤鱼终于跃上了第三级迭浪,进入大河谷口。

鲤鱼们在河谷口稍作休整,便信心百倍地向阳石岗的第二级迭浪冲去。这二级浪更为凶险,但见那扑上山峰的如山大浪,受到阻挡后折转回头,又和后面扑向山崖的大浪交会,形成上下相互击打的“狗嘶咬”大浪,即是会游泳的好水手,也经不起这大浪的击打,也会被打得晕头转向,难逃厄运。面临恶浪,鲤鱼们只好小心翼翼地紧盯前方,瞅准时机,避开披头盖脑的大浪,从浪尖往浪尖上跳跃。有许多没把握好时机的鲤鱼都被甩上山崖暗礁,击昏了头脑,弄得遍体鳞伤,随波冲下。跃上第二级迭浪者,仅余三二百条。

距二级浪约五十丈开外,就是渡船沟上边的一级大浪。此处凶险至极,排排大浪如山扑下,空谷惊雷撼动地天。鲤鱼们大都未能登顶,天帝令其点额暴腮而还,来春再试身手。

唯有七十二条鲤鱼,如七十二道金色的闪电,飞越了一级大浪,从“鲤登处”跃上晴空,终于跃上了龙门。天帝用火烧其尾,鱼终于变成了“龙”。这时,只见一条条巨龙,鼓鳞奋角,喷云吐雾,向九天飞去。     

                                                     (卫耀祖 史 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