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韩城司马迁学会砥砺前行三十四年

时间:2019-09-23   浏览:936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千百年来故乡人民仰慕史公,后辈学昆心向往之,敬仰其文,造就了这块土地文史之乡的美誉。司马迁祠现存的六十余通古碑,以及古道之上的“高山仰止”“河山之阳”等匾刻,氤氲了这座城浓郁的文化气氛。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司马迁祠的维修保护,扩大了司马迁祠越一千四百余年的建制规模。全国第一个司马迁及《史记》学术研究团体陕西韩城司马迁学会,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成立,开创了中国“史记学”的新纪元。

一、全国首个司马迁学术团体

改革春潮激励了韩城人民前行的脚步。1982年,韩城的几位老知识分子冯光坡、张子超、樊仰山等在政协会上建议有组织地开展司马迁学术研究。之后,政协委托民盟组织发动。1982年12月20日至22日,民盟召开第一次司马迁学术研究座谈会,县委书记刘群效、副县长李录勋出席。1983年11月27日至30日,民盟再次召开司马迁学术研究座谈会,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加入,学术研究骨干力量基本形成。1984年12月9日至11日,由民盟和民革联合召开第三次司马迁学术研究座谈会,市委书记李希渊、市长刘遵义出席,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李绵、中文系教授赵光勇以及《人文杂志》文史编辑莅临指导。李绵在会上率先呼吁韩城应成立司马迁研究会,并形成会议决议,学会进入筹备期。

1985年的初春农历二月八(3月28日)乍暖还寒,韩城各界群众聚集司马迁祠隆重纪念史公诞辰2130周年。由我市文化名流樊仰山、冯光坡、李录勋等牵头,全市35名《史记》研究者云集太史祠下,发起成立了陕西韩城司马迁学会。民革陕西省委、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到会祝贺。会议通过了学会章程,选举了学会领导班子,会长李录勋,副会长冯光坡、党丕经、冯庄、张天恩,秘书长张天恩,确定学会的方针是:“宣传司马迁,研究司马迁和《史记》,保护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文物。”

学会的成立,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司马迁与《史记》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引起了史学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政协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率先予以报道,并载入当年《中国历史年鉴》。

学会成立后,按既定方针举办讲座,邀请外地专家作学术报告,普及司马迁和《史记》基本知识,向全国文学艺术界征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书画诗文。会员克服困难,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司马迁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当年11月即编印出版了《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研究文集》,共计收录论文19篇,约10万字,得到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赵吉惠副会长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韩城司马迁学会的成立,也催生了全国、陕西司马迁、《史记》学术团体的应运而生。

1985年10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在南京召开年会,举行司马迁诞辰2130周年纪念活动,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天恩应邀参加。获悉韩城司马迁学会12月召开第一次年会,与会的30多名《史记》专家决定届时赴韩城参加会议,并协商成立中国《史记》研究会。后因故缩小会议规模,多数专家未能莅会,国内十几位著名《史记》研究专家:赵吉惠、张大可、黄留珠、徐日辉等应邀参加,共同交流学术研究成果,韩城学会会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1986年8月,张天恩到北京师范大学拜访全国著名《史记》专家韩兆琦教授,敦请他出面组织成立全国《史记》研究会,韩先生慨然应诺。1987年5月,韩兆琦个人出资约请全国《史记》专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开会,成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上,《史记》学权威季镇淮先生领衔倡议,全国27位《史记》研究专家学者签名,向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在韩城建设司马迁研究馆,将韩城建设成为世界《史记》资料和研究中心。作为司马迁故乡的代表,张天恩同志被推选为中国《史记》研究会5名联络员之一。

1988年5月9日至14日,中国《史记》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杂志》社联合筹办的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韩城分前后两阶段举行。参加会议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共80余人,收到论文60多篇、专著六部。会上,响亮地提出《史记》研究应走向世界,韩城应加强司马迁文物保护,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史记》研究室,陕西省成立司马迁研究会来协调和组织《史记》研究队伍。

1992年6月24日,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派员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的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通过了研究会章程。开创了《史记》研究新局面,从而把韩城、使陕西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司马迁研究的重要阵地。

二、参与重大学术研究活动

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积极参与全国性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工作。1993年9月,韩城市举办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首届年会、韩城市首届经贸洽谈会和韩城市司马迁文化艺术节,简称“两会一节”。司马迁学会与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联合举办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首届年会,举行了太史园司马迁揭幕仪式暨《司马迁万里行》专题片开拍仪式,会后编辑出版了《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

1995年8月28日至9月2日,纪念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安、韩城召开,韩城市人民政府、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人民出版社、渭南市文联、韩城市司马迁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110余名代表济济一堂,开展学术交流,参观拜谒司马迁祠。学会特向司马迁祠敬献“史笔肇世”牌匾一副,悬挂山门。

伺后,学会先后参加了于1998年8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第三届年会、1999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河南开封召开的《史记》暨汉代文学研讨会、2000年9月18日至20日在西安召开的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4月9日至12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太伯奔吴”暨《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4月2日至5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2002年在陕西咸阳召开的司马迁与班固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以及2004年8月在北京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的《史记》与中华文明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届年会。

2005年5月28日,韩城市人民政府联合陕西电视台举办“风追司马”大型电视直播活动。8月20日至23日,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与韩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际国内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云集韩城,举办龙门高峰论坛。韩兆琦先生会上推出了他的九卷本《史记笺证》。期间还举办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史记名言书法展。

2015年10月25日,参加在渭南师范学院举办“《史记》与人文精神——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研讨会曁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国内从事《史记》研究、从事秦汉文化研究的一流学者、海外从事司马迁《史记》研究的领军人物,以及香港、台湾的学者们都应邀而来,会议达到150多人。会议期间,渭南师范学院成立中国史记研究中心,与会代表冒雨赴韩城司马迁祠祭奠,作为史圣故里的学术文化重镇正在崛起。

多年来,韩城司马迁学会会员积极参与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重大课题。高巨成老师的“司马迁是替李陵兵败作辩解,并没有为李陵后来的变节行为作辩护”的观点曾在《史记》研究界产生巨大影响,得到贵州省金筑大学倪邵敏教授呼应,为太史公洗清了千古不白之冤,推动了“司马迁与李陵案”的深入研究。已故会长冯庄推动了“司马迁精神”的研究,把司马迁精神概括为八条:

热爱中华,首倡一统的爱国精神;

好学深思,发愤读书的向上精神;

调查研究,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

忠于职守,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著书立说,锐意创新的开拓精神;

秉笔直书,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

义利结合,兴国富民的改革精神;

注重道德,讲究节操的育人精神。

刘宏伟参与了中国《史记》研究会“太伯奔吴”的课题研究;吉春、张韩荣等同志参与了司马迁生年的研究,吉春写出了《司马迁年谱新编》,张韩荣写出《司马迁新证》;薛万田、程永庄等同志参与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程永庄写出了《平准书是汉武帝时期的战时经济专史》论文。

三、助推韩城文化旅游事业

韩城市司马迁学会成立后,积极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内联外引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学会首创、助推了“两会一节”的举办。1994年6月25日,联合市邮电局在太史园广场隆重举行了司马迁纪念邮票首发式。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2005年5月28日9时许,随着唐国强在司马祠前声情并茂朗诵郭洙若赞颂太史公的题诗,韩城市政府、陕西电视台、中国史记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风追司马”大型电视直播活动拉开帷幕。这次活动分司马迁祠、文庙、徐村三个现场,直播三小时四十分,通过杨锦麟、李蕾、张彤、李非、岳涛等主持人的客串;文化知名人土的现场评点题词;大学生现场辩论;“风行司马精神,追逐史圣脚步”万人签名长跑活动等,使大家再次感受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心理历程。 

正如现场主持杨锦麟说:“来到陕西,有两个地方是不得不去的,一个是皇帝陵,一个是司马迁的大坟。一个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一个是我们读书人的本。”活动现场吸引了国内许多文化名人前来参加,演艺界明星有唐国强、焦晃、冯小宁、冯远征、赵文暄、陶红等,文化界有张贤亮、魏明伦、易中天、朱维铮、肖云儒等,社会界的有司马南等,金庸、余秋雨、文怀沙、胡玫、杨洁和国外的一些司马迁研究者也通过电视短片和现场采访的形式,表达了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仰之情。

 这次纪念活动吸引了全国近百家媒体的关注,除陕西卫视现场直播外,还有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TVBS无线卫星电视台进行直播和插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未等全国各类媒体记者纷至韩城,扩大了韩城的对外影响。这次活动后,韩城还在8月举办司马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风追司马”后,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克服人员疏散、经费困难,联合韩城的民营企业家雷有生、李保平、薛福寅等连续在2006年至2011相继举办了六届司马迁民祭活动,助推这一活动形成社会影响。2012年后陕文投、韩城景区管委会等参与进来,规模和影响一年比一年大。徐村司马迁祭祀也于2014年入选国家非遗项目名录。

韩城司马迁学会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的社会宣传。2014年在司马迁图书馆开设了“史记大讲堂”,司马迁图书馆因而入选2016年全国基层最美图书馆。已故的知名学者薛万田在韩城电视台开设《史记大讲堂》,宣讲100期。

四、形成浓厚学术氛围

作为一个民间学术组织,学会从一成立开始,就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会的发起人冯光波撰写了《司马迁考评集》一书,收录他的论文30余篇。樊仰山先生不顾年迈写出了《司马迁著<史记>的历史背景》等论文,吉春的《司马迁生地浅谈》和《<史记>三家注韩城地名正误》先后在《人文杂志》发表。徐谦夫以惊人的毅力搜集、整理出版了约17万字的《司马迁的传说》,荣获陕西省民间文学研究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成绩优异个人奖”。

九十年代,学会创办了《天人古今》杂志。重视乡土问题的研究,就司马迁的生地、民间传说、民俗文化展开研究。先后出版了《司马迁研究》(1.2.3辑)。1993年韩城市两会一节,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党丕经的《司马迁与韩城民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胜发、高巨成注释的《司马迁自述集》,李国维、张胜发注释的《司马迁祠碑石录》,高巨成、冯学忠、薛万田注释的《司马迁史记名言录》,这一套乡土题材一经出版,即在当年的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首届年会上引发热评。1998年3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程生田、高巨成、程宝山的《司马迁的人才观》。1999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天恩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传奇》,政协文史资料第十八辑编印了张天恩主编的《汉太史司马祠》。2005年学会出版了《司马迁的道德观》,向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活动献上了厚礼。2017年薛万田出版了他的《司马迁的世界》(上、下本)。盛星皓月出版了《司马迁画册》六卷本。金星皓月出版了薛万田编写的《史记一百讲》。

另成增耀出版了《司马迁三言二百句》、高巨成出版了长诗《司马迁》,吉春与徐兴海合著的《司马迁与太史祠》、吉春与冯忠月岳合著的《史记故事》,史鉴执笔的《风追司马史圣后裔追踪画册》、鱼智勇的《史记名言故事》、《史记成语故事》以及天人、天恩的电影文学剧本《中华史圣》、刘宏伟的《司马迁与韩城》、程永庄的《韩城文化刍议》等也陆续面世。司马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五、重视学会组织建设

韩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学会的工作,为学会早起建设拨付专门经费。九十年代初,还专门为学会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一名。历任会长都由市上退下的领导、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文化界知名人士李录勋、冯庄、张松龄、张天恩、薛引生、孙升等担任。这些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热爱家乡,怀着对司马迁研究的浓厚兴趣,投入到学会研究工作之中,团结和带领冯光波、樊仰山、党丕经、师百坤、郭建安等一批老一辈知名文化人士投入司马迁研究,吸收高巨成、吉春、程宝山、程生田、薛万田、张亚勋、张胜发、史鉴、冯学忠、李国维等一批学者加入学会。秦忠明同志创办了《史记》博物馆,珍藏《史记》历朝善本  8部180。时至今日,通过传帮带张韩荣、刘宏伟、程永庄、薛建芳、张仲君、马萌、孙新政、董群艺、昝起收、段筱佺、秦民杰等一批中青年学者逐步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学会研究的中坚力量。

学会在徐村、华池、司马迁高中、合阳新堡建立研究小组,通过通讯联络与甘肃兰州的韩城籍同志建立关系,曾成立兰州研究小组。学会在积极做好内部建设的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孙升同志担任了省会副会长,薛引生当选为中国史记研究会现任常务理事。

学会与国内外《史记》研究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日本教授吉刚和夫向我市《史记》博物馆捐献《史记》手抄本。韩国灵山国佛大学教授金英洙多次组团来韩,在韩国成立《史记》研究小组,向徐村小学捐献办学资金,邀请学会同志去韩国讲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倪豪士、日本文学博士水泽利忠、名古屋大学教授今鹰真、阪南大学经济部教授高桥庸一郎、爱媛大学教授腾天胜久、爱知淑德大学教授大田加代子、京都大学教授青木五郎、爱知教育大学教授中钵雅量、早稻田大学教授小林岳等都与我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志雄,台湾的李伟泰、林舜聪、黄美铃等教授多次来韩学术访问,开展文化交流。全国知名学者韩兆琦、张大可、宋嗣廉、可永雪、杨燕起等多次来韩,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渭南师院与我会建立了广泛联系,推动了学会工作开展。

 学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韩城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韩城在外的许多老领导、老同志为学会奔走呼吁,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为学会提供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家、有识之士提供资金保障,从而使学会茁壮成长,为韩城文化旅游事业繁荣不增增添内生动力。

                                       (程永庄 整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