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司马迁史记博物馆 | 秉公执法的张释之

时间:2019-08-20   浏览:1224
 

3.webp.jpg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默默无名,得不到升迁。张释之就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


一次,张释之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很周全。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


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奏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再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答:“是个长着。”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让啬夫做上林令,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严苛为高,但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刑法政令徒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仁爱的实质。因此,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上行下效,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陛下不可不审慎啊!”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张释之就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之罪,报告给皇帝。文帝摘下帽子赔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一次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张释之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惩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差一点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


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如果当时皇上您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证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枉法,老百姓岂不是无所适从?愿陛下明察。”过了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罚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应判处死刑,奏报皇帝。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竟敢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就是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审判。”


张释之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这件事,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