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首页
概况
场馆简介
领导班子
馆长致辞
专家团队
理事会规则
志愿者风采
博物馆之友
导览
服务制度
展览
序厅
史圣与史记
史记成语展
韩城鼎展
史记绘画展
史记书法展
资讯
馆内新闻
图片新闻
视频新闻
最新动态
公告信息
交流
民间交流
馆际交流
学术
学术交流
司马迁学会
史记人物
学研论文
文创
鱼跃龙门
韩城县志
周韩城鼎
汉梁山鋗
毓秀龙门
藏品
古籍图书
史记书法
韩城文化
史记名言
史记绘画
联系我们
收藏本页
设为首页
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时间:2019-12-15 浏览:
1732
次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明末清初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就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
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
《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既有其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
△《史记》书影 资
料图片
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
《史记》被誉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
扬雄《法言·君子篇》:
“仲尼多爱,爱义也;
子长多爱,爱奇也。
”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
他们初步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奇”的表面现象。
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表层的记载神话传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大量的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
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如一统天下的秦皇、汉武,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揭竿而起推翻强秦的陈胜、吴广,威镇边塞的卫青、霍去病,智勇兼有的蔺相如,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还有军事家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等;
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如伍子胥、季布、勾践乃至于司马迁本人,等等;
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如被秦国车裂的商鞅变,沉江自杀的屈原,郁郁而死的贾谊,被身斩东市的晁错,被活活饿死的周亚夫,被迫自杀的李广,等等;
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面有出众之处,如游侠、刺客、商人、食客等。
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
正是这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
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侯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留侯世家》的张良遇黄石公、借箸发难、商山四皓,《郦生陆贾列传》的“狂生”郦食其见刘邦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事。
“爱奇”的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在搜求历史资料,也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自己认为美的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而且不受他人约束。
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热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司马贞《史记索引》书影 资
料图片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
《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特征。
《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
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
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
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
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
尤其是个性化的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由于司马迁的努力创造,终于迈过了这道门坎。
从某种意义上说,典性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的深入挖掘而产生的。
《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具有文学的品质。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传记文学时指出:
“作为一个传记艺术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
他是否能够在表现出年代的范围和岁月的跨度的同时,又能够着重突出表现一个人的外貌和内心的主要行为型式。
”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揭示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
《史记》在“实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
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
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
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别于其它历史著作的一重要方面。
由于典型化、个性化、抒情化以及想象、心理刻画等手段,《史记》具有了文学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如茅坤《史记钞》所说: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
△司马迁撰、茅坤选编《史记钞》 资料图片
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
《史记》虽是历史著作,但从汉魏六朝时期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所关注,在史学评论的同时,也初步进行文学评论,提出了“史公三失”“班马异同”“司马迁爱奇”等问题。
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刘知几等史学理论家都注意到《史记》纪传体的特长和文学价值,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出现也使《史记》得到广泛传播。
宋代形成了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散文大家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马存从司马迁经历入手评论《史记》多样化风格,等等。
同时许多笔记著作、序跋书信、古文选本、古文评点以及《史记》的专门评点著作如《班马异同评》等,评《史记》人物,评文学风格,评艺术手法等等,甚至出现了专门摘录《史记》精采语句的《史记法语》《太史华句》等。
这种评论、评点,尤其是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明代茅坤、归有光等文学家都评点过《史记》,尤其是出现凌稚隆《史记评林》这样的集大成式著作。
金圣叹等人还把《史记》与《水浒传》等小说进行比较评论。
清代桐城派用“义法”、用“奇”“高”“远”“大”“疏”等评论《史记》,还有大量的《史记》评点著作如《史记论文》《史记半解》《史记评注》《史记七篇读法》《史记菁华录》等,还有如《日知录》《文史通义》《艺概》等著作以及许多古文选本的评论,对《史记》文学特征进行多方面挖掘。
近现代时期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等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来愈丰富。
此后的文学阐释和评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特别一提的是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
《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凌稚隆辑评《史记评林》 资料图片
中国文学对《史记》的接受。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进入文学领域,也与历代文学家在创作实践中接受《史记》有关。
文学家把《史记》作为自己创作的标本进行借鉴、学习、模仿。
如中国古代大量的咏史诗从《史记》取材,仅据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所收就达3600多首,还有许多词和曲。
传记创作无论是单传还是类传,大都从《史记》汲取营养。
散文家如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和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等,不仅理论上倡导学习《史记》,而且在实践上学习《史记》的优良传统。
古典小说从志怪、志人到唐传奇、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小说,或取材于《史记》,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
元杂剧从《史记》取材,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多达180多种。
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也被历代文学评论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如“蓄愤说”“不平则鸣说”“诗穷而后工说”等。
历史著作被文学家从各方面予以接受,既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即使当代“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追求宏大叙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史记》的传统。
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13版
主编: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图片:网络
统筹:刘剑
制作:
张嘉宝
协办:
北京语言大学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
上一篇:为什么精英都在读《史记》
下一篇:毋有江谈司马迁:《春秋》之后惟一人
返回
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内容:《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13版
主编: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图片:网络
统筹:刘剑
制作:张嘉宝
协办:北京语言大学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