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康乐和顺韩城鼎 --传播“德”的礼器

时间:2019-08-20   浏览:1273
 

 题记:2014年,韩城市档案局与司马迁史记博物馆合作,对清•乾隆《韩城县志》进行抢救性整理,笔者参与其中,深深感悟到:档案作为一种凝结着一个民族价值趋向的文化载体,忠实地记录了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存储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及教训,是一种宝

乾隆《韩城县志》记载,北宋中叶韩城曾出土一尊青铜鼎器,学术界称•晋姜鼎”亦称“春秋•韩城鼎”。藏于北宋宫廷宣和殿,失于“靖康之乱”文博大厄。其形制、铭文等最早见著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博古图》等古籍。北宋欧阳修、刘敞、杨元明最早对鼎铭文进行梳理,后有孙诒让、吴生、于省吾、郭沫若、陈连庆等学者相继述议据王黼《博古图》所示,“韩城鼎”为附耳挂边,平沿外折,弧腹平底,下承三蹄足。腹部饰波曲纹, 颈部、足部饰兽面纹,有铭文有121个字。史著称:其铭文款识条理,有《周书•誓诰》的文法其纹饰也精妙绝伦可谓一时之冠

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印信。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鼎,作炊食器。而其真正发展的最高峰则出现在商代周代时期。商鼎为祭祀容器鼎为立国重器“高大、显赫、尊贵”周代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铸鼎,以旌功记绩。所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政治与文化特征,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鲜明标

标识黄河文化的历史信物

 韩城历史久远。始于夏,夏商称雍州龙门。至于周,先为国,后为邑。西周为韩侯国梁伯国、芮。春秋初,称谓韩原。春秋至战国,始终处于秦晋共处与争夺的前沿,形成独具一格地域文化。

“韩城鼎”产生于春秋初期器主晋文侯夫人晋姜其铭文叙述的是晋姜辅助晋文侯建功立业的事迹。晋姜是齐国宫廷女子、晋文侯夫人。晋文侯(公元前805年―746年)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辅佐周平王东迁,为东周初年的局势稳定作出大贡献,深得周平王的倚重。在他统治时期,晋国迅速崛起,出现其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公元前757年,晋文侯灭“韩侯国”改称“韩原”春秋初至战国长达500年之间,灿烂的中原文化以他天然吸引力,为逐渐崛起的秦人提供向东东扩展的良机。韩城则始终处于秦人与晋人共处与争夺的前沿,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韩城地域文化在陕西东府位居一格、率领风骚的地位。作为韩城现存最早的物资文化遗产,春秋·韩城鼎”是秦晋文化交融碰撞后出现的一种个性文化色彩铭文经雍明德”和“慎身敬德思想,为韩城地域文化形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价值。

传播周公“德之说”的礼器

周公“德之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较完整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其要义可以概括为“慎身勤政、慎政明刑”。这是为政之常理但对身处高位、手握重权者来说,要自觉践履、始终以之,实属不易。因为人自身的本能、欲望与作为文化规范的有所冲突:当人处于支配地位而又缺少外界压力与制约时,往往会放纵自己,凌虐他物。所以,周公诫之以“德之说”,对权势者行为引导与规范。要真正成为有道德文化的人,就必须以“德”规范自己、克制自己。这一简朴说教,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广为传布,影响深远。

周公“德之说”思想最早见诸于铜器文,备受学界关注莫过西周早期大盂鼎、晚期毛公鼎和春秋初期韩城鼎。大盂鼎是周康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要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毛公鼎铭文是宣王对毛公的诰辞,其中要求毛公应“慎身勤政,慎政明刑”。韩城鼎铭文记载晋姜辅助晋文侯“不暇荒宁,经雍明德,宣邲我猷,用绍匹台辟,敏扬厥光烈,虔不坠鲁覃京师,乂我万民”。以及“康柔绥怀”、“绰绾眉寿”辞句和“自求多福”夙愿为研究春秋政治与伦理思想提供重要历史史料。

 “德之说”的基本理念

周公“德之说”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具有重要地位,开启了华文明新局面。“德之说”基本理念有三:

第一是“自求多福”。意在引导人们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人能享有多大的福、禄、寿,取决于自己的德行。这一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具革命意义的伟大进步。

其次是“敬德保民”。“敬德”是对德保持敬畏之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保民就是保社稷、保国家。“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的核心是“根据民情、民意来治理国家”。

第三是“勤政无逸”。周公告诫必须勤于政事,反对逸乐,反对不作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要求官员不要把水当镜子,而要把老百姓的感受当作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镜子。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干部教育,很有启迪意义。

周公的德政思想,经春秋到西汉,逐步理论化系统化,成为后来仁政思想的核心。在规范、引导人的社会行为上,周公“德之说”和儒家思想是同一思想大川上的源流。从周公的“慎身敬德”,到孔子的“克己复礼”,再到孔子后学的“诚意慎独”,我们看到的是一条古圣先贤修炼道德、提升人性的思想之旅。

“德之说”与核心价值观

春秋·韩城鼎所传承周公“德之说”思想与当今的社会道德建设有着密切文化关联。

“韩城鼎”铭文中“经雍明德”、“慎身敬德”蕴含着为人之理,闪耀着民族文化、智慧与文明的璀璨光辉,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经雍明德”是倡导先做人,再做事。要求净化自己的德行,达到内心清明清正;要求举止良善,能显示自己的美好人格行为。

“慎身敬德”是修炼道德,以保其身。要求自觉践履,慎身慎政;要求和善友好,泽厚祈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每个人可以共通共享的因子

乾隆《韩城县志》抢救整理工作告结,笔者遂萌生让存贮在兰台档案内的韩城鼎成为一种“活”的文化的想法在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组织专家对春秋韩城鼎”进行创意复原,开发出档案文化产品,奉献给社会使更多人能分享到这一民族文化的精华。让历史说话、让档案说话,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弘扬民族传统美德,诫敕鞭朴,管束自己,驱使自己,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印信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陕西司马迁史记博物馆馆长 秦忠明撰文)

 

 

1韩城鼎铭文隶定:

惟王九月乙亥,晋姜曰:余惟嗣朕先姑君晋邦,余不暇荒宁,经雍明德,宣邲我猷,用绍匹台(读yi)辟,敏扬厥光烈,虔不坠,鲁覃京师,乂我万民。嘉遗(读wei)我,锡卤积千两,勿废文侯显命。俾贯通弘,征繁汤榷,取厥吉金,用作宝尊鼎,用康柔绥怀远迩君子。晋姜用祈绰绾眉寿,作疐为亟,万年无疆,用享用德,畯保其孙子,三寿是利。

2韩城鼎铭文词句大意:

在周平王九月乙亥这一天,晋侯夫人晋姜说:我继承我逝去的婆婆来管理晋国,我不敢安于逸乐,经常注意品德修养,慎重谋划事情。辅佐我的夫君晋侯,恭敬虔诚,发扬光大其事业,永不坠落。壮美我的京师,治理我的万民。晋侯嘉奖我,赏赐我食盐千两。我不会废弃晋侯尊贵的命令。我派人贯通道路,去征收繁汤的赋税,取得上好的铜料,用来铸成这件宝鼎,用“康乐和顺”以结交远近的君子。晋姜祈求“宽裕、广大、长寿”成为晋国的根底和准则。晋国万年无疆,祭祀不绝,永远保佑其子孙长寿。

3、韩城鼎形制及铭文拓片:

图片1.png图片2.png


返回